首页 > 诗文 > 郎士元的诗 > 听邻家吹笙

听邻家吹笙

[唐代]:郎士元

凤吹声如隔彩霞,不知墙外是谁家。

重门深锁无寻处,疑有碧桃千树花。

听邻家吹笙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吹笙的声音如隔着彩霞从天而来,不知墙外究竟是哪一家。

重重大门紧锁无处寻觅,但心中猜想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。

注释

笙: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。

凤吹声:吹笙的声音。

重门:重重的大门。

千树花:千桃树上的花。

听邻家吹笙鉴赏

  钱钟书《通感》一文,列举李贺等唐代诗人作品,详细分析了“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拈出”的一种描写手法,这种手法常用于描写音乐的篇章。郎士元这首小诗就运用这种描写手法,即“通感”。它是把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。这首《听邻家吹笙》,在“通感”的运用上,颇具特色。

  这是一首听笙诗。笙这种乐器由多根簧管组成,参差如凤翼;其声清亮,宛如凤鸣,故有“凤吹”之称。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凰鸣(见《列仙传》)。首句“凤吹声如隔彩霞”就似乎由此作想,说笙曲似从天降,极言其超凡入神。具象地写出“隔彩霞”三字,就比一般地说“此曲只应天上有”(杜甫)、“如听仙乐耳暂明”(白居易)来得高妙。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,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。同时,这里的“彩霞”,又与白居易《琵琶行》、韩愈《听颖师弹琴》中运用的许多摹状乐声的视觉形象不同。它不是说声如彩霞,而是说声自彩霞之上来;不是摹状乐声,而是设想奏乐的环境,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。

  “不知墙外是谁家”,对笙乐虽以天上曲相比拟,但对其实际来源必然要产生悬想揣问。诗人当是在自己院内听隔壁“邻家”传来的笙乐,所以说“墙外”。这悬揣语气,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,还见出听者“寻声暗问”的专注情态,也间接表现出那音乐的吸引力。于是,诗人动了心,由“寻声暗问‘吹’者谁”,进而起身追随那声音,欲窥探个究竟。然而“重门深锁无寻处”,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,不禁令人于咫尺之地产生“天上人间”的怅惘和更强烈的憧憬,由此激发了一个更为绚丽的幻想。

  “疑有碧桃千树花”。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,“芙蓉泣露香兰笑”(李贺)是从如泣如笑的乐声着想,“江城五月落梅花”(李白)是从《梅花落》曲名着想,而此诗末句与它们都不同,仍是从奏乐的环境着想。与前“隔彩霞”呼应,这里的“碧桃”是天上碧桃,是王母桃花。灼灼其华,竟至千树之多,是十分繁缛绚丽的景象。它意味着那奇妙的、非人世间的音乐,宜乎如此奇妙的、非人世间的灵境。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、热烈、欢快。而一个“疑”字,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,使意象给人以飘渺的感受而不过于质实。

  此诗三句紧承二句,而四句紧承三句又回应首句,章法流走回环中有递进(从“隔彩霞”到“碧桃千树花”)。它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,把五官感觉错综运用,而又避免对音乐本身正面形容,单就奏乐的环境作“别有天地非人间”的幻想,从而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。在“通感”运用上算得是独具一格的。

郎士元简介

唐代·郎士元的简介

郎士元

郎士元 唐代诗人。字君胄。中山(今河北定县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天宝十五载(756)登进士第。安史之乱中,避难江南。宝应元年(762)补渭南尉,历任拾遗、补阙、校书等职,官至郢州刺史。 郎士元与钱起齐名,世称"钱郎"。他们诗名甚盛,当时有"前有沈宋,后有钱郎"(高仲武《中兴间气集》)之说。

...〔 ► 郎士元的诗(77篇)

猜你喜欢

五色鹦鹉

明代张穆

东溟千万里,诚许鸟中英。岂不能言累,徵从慧业生。

撩人低婍妮,饥啄谢凭淩。地僻无谈客,青窗感友声。

再次辛字韵

明代边贡

远抛卮酒避芳辛,静对烟空月半轮。门掩绿苔真自逸,案堆黄卷不全贫。

非才敢窃明时位,多病愁看故里春。诗侣钓朋俱出饮,也应回忆倦游人。

至日留安肃署中

明代韩日缵

为问朝衣夜向晨,王程留滞动经旬。人间添线怜贫女,天上传餐赐近臣。

预遣荔生能应节,即防柳弱欲偷春。应知晴日无云物,肃望分明见北辰。

登塔

宋代陆游

冷官无一事,日日得闲游。

壮哉千尺塔,摄衣上上头,眼力老未减,足疾新有瘳,幸兹济胜具,俯仰隘九州。

中隐庵

宋代赵德孺

在昔避世贤,隐居岂自喜。甘守西山饿,清洗颍阳耳。

一旦事高尚,万古激贪鄙。孰谓乐山林,便可轻朝市。

与施仁夫、潘湛钧、吴载耀三位南菁老同学于施府茶叙即席感赋二首 其一

孙俊在

春风旧梦渺如烟,来去难逢故友贤。六载同窗承化雨,蒙恩菁校感心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