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诗文 > 佚名的诗 > 国风·鄘风·墙有茨

国风·鄘风·墙有茨

[两汉]:佚名

墙有茨,不可扫也。中冓之言,不可道也。所可道也,言之丑也。

墙有茨,不可襄也。中冓之言,不可详也。所可详也,言之长也。

墙有茨,不可束也。中冓之言,不可读也。所可读也,言之辱也。

诗经 

国风·鄘风·墙有茨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墙上长满了蒺藜,无论如何扫不掉。你们宫中私房话,实在没法说出口。如果真要说出来,那话就难听死啦。

墙上长满了蒺藜,无论如何除不掉。你们宫中私房话,实在没法详细说。如果真要说详细,那话说来可长啦。

墙上长满了蒺藜,没有办法打捆走。你们宫中私房话,实在不能对人说。如果真的传开来,简直就是羞辱啊。

注释

鄘(yōng):中国周代诸侯国名,在今河南省汲县北。

茨(cí):植物名,蒺藜。一年生草本植物,果实有刺。

埽(sǎo):同‘’扫‘’。

中冓(gòu):内室,宫中龌龊之事。

道:说。

所:若。

襄:除去,扫除。

详:借作“扬”,传扬。

束:捆走。这里是打扫干净的意思。

读:宣扬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姜亮夫 等.先秦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8:89-90

2、王秀梅 译注.诗经(上):国风.北京:中华书局,2015:91-92

国风·鄘风·墙有茨创作背景

  《毛诗序》谓“《墙有茨》,卫人刺其上,公子顽通乎君母,国人疾之,而不可道也”。朱熹《诗集传》也持此说;清方玉润《诗经原始》诗题序谓之:“刺卫宫淫乱无检也。”众说相类,都认为这是一首讥刺卫国内宫庶公子顽私通国母宣姜,生五子,而名分不正,国人唾骂其荒淫无耻的诗歌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姜亮夫 等.先秦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8:89-90

2、王秀梅 译注.诗经(上):国风.北京:中华书局,2015:91-92

国风·鄘风·墙有茨鉴赏

  这首诗内容与《邶风·新台》相承接,主要意思是讽刺宣姜(齐女)不守妇道,和庶子通奸,其事丑不可言。诗以墙上长满蒺藜起兴,给人的感觉,卫公子顽与其父妻宣姜的私通,就像蒺藜一样痛刺着卫国的国体以及卫国人民的颜面与心灵。

  全诗一唱三叹,在反复重复的数落中,一层层加深着对这一宫廷丑事的批判。在结构上,叠咏而意义递进,无论在内容、思想感情上都是一层深过一层,有效地增强着诗歌的讽刺力量。诗中之“不可埽”、“不可襄”、“不可束”,表面上写墙茨之延伸愈来愈长,几乎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,实际上是比兴卫公子顽与其父妻私通已经到了无耻糜烂、昭然无忌的程度。诗中之“所可道也”、“所可详也”、“所可读也”,表明人们对这种宫廷丑事的议论,在一步一步的升级,几乎已经尽人皆知了。诗中之“言之丑也”、“言之长也”、“言之辱也”,写人们对于这种宫廷丑闻的感情态度,由丢脸、气愤到感到耻辱,真有一人之祸,祸及国体的感觉。

  此诗三章重叠,头两句起兴含有比意,以巴紧宫墙的蒺藜清扫不掉,暗示宫闱中淫乱的丑事是掩盖不住、抹煞不了的。接着诗人便故弄玄虚,大卖关子,宣称宫中的秘闻“不可道”。至于为何不可道,诗人绝对保密,却又微露口风,以便吊读者口味。丑、长、辱三字妙在藏头露尾,欲言还止,的确起到了欲盖而弥彰的特殊效果。本来,当时卫国宫闱丑闻是妇孺皆知的,用不着明说,诗人特意点到为止,以不言为言,调侃中露讥刺,幽默中见辛辣,比直露叙说更有情趣。全诗皆为俗言俚语,六十九个字中居然有十二个“也”字,相当今语“呀”,读来节奏绵延舒缓,意味俏皮而不油滑,与诗的内容相统一。三章诗排列整齐,韵脚都在“也”字前一个字,且每章四、五句韵脚同字,这种押韵形式在《诗经》中少见。

佚名简介

唐代·佚名的简介

...〔 ► 佚名的诗(421篇)

猜你喜欢

三城

宋代方信孺

三城不断郁相望,千里长江势渺芒。

蛮獠传闻亦胆破,从知岭外有金汤。

送许亨甫以其父大司徒公命省其祖母

明代李舜臣

爱子窥颜色,趋庭问所思。望中云共远,阶下草方滋。

晓日明金骑,春风吹绿枝。还闻临别去,遥附万年卮。

蜀郡民为廉范歌

两汉佚名

廉叔度。来何暮。不禁火。民安作。平生无襦今五裤。

菩萨蛮 其二

近现代赵尊岳

盈盈花雾侵帘轴。筠蓝渐遣开金菽。夕照泛疏棂。雏蜂趱落英。

几回人倦倚。独对苍茫际。叫破一声声。长空归雁鸣。

游侠篇 其二

魏晋张华

秦人不窥兵。赵胜南诅楚。乃与毛遂行。黄歇北适秦。

太子还入荆。美哉游侠士。何以尚四卿。我则异于是。

次韵和韩子华内翰於李右丞家移红薇子种学士

宋代梅尧臣

红薇花树小扶疏,春种秋芳赏爱余。

丞相旧园移带土,侍臣清署看临除。